- 余京;朱虹;胡红玲;
目的 探讨侵袭性肺曲霉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。方法 对1例侵袭性肺曲霉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,并复习文献。结果 本例患者经过严格的抗真菌治疗之后,病情有所好转,无其他并发症及死亡发生。结论 在临床上,要详细询问病史,通过影像学检查,尽快完善血清、肺泡灌洗液GM试验和血清G试验等,做到早诊断、早治疗,改善IPA患者的预后,降低病死率。
2025年01期 v.53;No.195 35-43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464K] [下载次数:215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0 ] - 凌干;朱岭;翁方泽;王丕晓;
目的 抗感染治疗联合同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(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,LC)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首选方式,但手术时机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议。本研究目的在于对这类病人的手术时机进行探讨。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349例被诊断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并行LC患者的资料,根据从出现症状到实施手术的时间间隔将患者分为3组:A组0~3 d(n=121),B组4~7 d(n=170),C组8~14 d(n=58)。分析比较各组间患者的一般资料、手术时间、住院时间、手术费用、总费用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。结果 349例患者中仅B组有4例中转开腹的,其余两组均无中转病例,组间中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=0.104);19例出现并发症的患者,各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> 0.05)。三组之间在手术时间、住院时间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P <0.001),随着症状持续时间的增加,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增加。A组手术费用显著低于B组(P <0.001)和C组(P <0.001),C组手术费用高于B组,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=0.296)。A组总费用显著低于B组(P <0.001)和C组(P <0.001),C组总费用高于B组,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=0.337)。结论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手术在3 d内效果最佳,在此阶段行LC能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,并且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。对于症状持续时间较长超过3 d甚至7 d的患者也推荐尽早手术治疗,但建议由经验丰富的医生主刀手术。
2025年01期 v.53;No.195 44-49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178K] [下载次数:59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0 ] - 曾延恒;游建;金鑫;
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术+鼻胆管置入+胆管一期缝合(三镜联合)与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(LTCBDE)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。方法 纳入武汉市第四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7月胆总管结石直径小于1 cm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08例,其中行LTCBDE手术48例作为观察组,行三镜联合手术60例作为对照组。比较两组手术时间、术后住院时间、胃肠道恢复时间、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、结石残留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。结果 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,具有可比性。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(108.92±13.69)min和(129.5±17.17)min,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(6.79±1.74)d和(8.30±1.46)d,术后拔管时间为(3.65±0.64)d和(4.92±1.14)d,术后排气时间为(2.31±0.69)d和(3.32±0.79)d,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(P <0.05)。两组在手术成功率、结石清除率和结石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> 0.05)。观察组未发生并发症而对照组发生6例并发症,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> 0.05)。结论 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手术时间短、术后恢复快,安全有效,适合较小的胆总管结石。
2025年01期 v.53;No.195 50-55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179K] [下载次数:75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0 ] - 陈铭;王东;陈恒;范丽梅;刘钰晨;柳昀熠;
目的 3,5-二叔丁基水杨酸锌[Zn(DTBS)_2]在水中的溶解度极低,易发生聚集沉淀而降低药效,为了克服这一缺陷,故制备可以提高原料药物生物利用度的3,5-二叔丁基水杨酸锌纳米粒(ZnNPs),并检测其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活性抑制作用。方法 纳米沉淀法制得ZnNPs后,测定该纳米粒的形态、粒径、Zeta电位、包封率和载药量,MTS法检测它对人三阴性乳腺癌MDA-MB-231细胞的抑制作用。结果 所得纳米粒呈大小均一的实心球状结构,粒径为(240±18)nm,ζ电位为(-35±8)mV,包封率为(82.66±1.98)%,载药量为(11.77±0.28)%。ZnNPs从50μmol/L的浓度开始,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地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活性,且相较于同样浓度的游离[Zn(DTBS)_2],ZnNPs处理显示出更强的抗癌活性。结论 ZnNPs可增强Zn(DTBS)_2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。
2025年01期 v.53;No.195 56-62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515K] [下载次数:143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0 ] - 黄萱;李艳;陈琼霞;陈莹;镇鸿燕;
目的 探讨颅内脑膜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。方法 对137例颅内脑膜瘤病例行常规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,并随访;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。结果 该类病变形态学丰富多样,多数病例为WHOⅠ级;其中部分病例可见少数异型性明显的细胞、片状坏死区及颅骨侵犯等,且有复发的可能。肿瘤细胞在PCK、Vim和EMA均表达阳性;Ki-67增殖指数随着肿瘤级别增高,为2%~35%;p53在少部分WHOⅠ级和高级别病变中呈弥漫阳性表达;SOX2在高级别肿瘤细胞呈阳性表达;ER-α36在部分病例中呈强阳性表达。45例术后建立随访,结果为8例复发,7例死亡。结论 脑膜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,绝大多数脑膜瘤属于良性肿瘤;但其中部分病例具有侵袭性潜能和复发倾向的生物学行为;免疫组织化学指标p53、Ki-67和SOX2联合检测可帮助筛选出这类病例,并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帮助。ER-α36蛋白在部分脑膜瘤病例中呈阳性表达,可为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提出新的研究方向。
2025年01期 v.53;No.195 63-69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705K] [下载次数:117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0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