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乔宇;袁发浒;卯玉嵘;王昕;胡骏;赵志刚;
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探索“桃红四物汤”的主要活性成分,以及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机制。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与分析平台(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,TCMSP)检索“桃红四物汤”(THSWT)中所有药物对应的活性成分,并筛选出其活性成分所对应的作用靶点。运用GeneCards数据库平台挖掘与骨折愈合(fracture healing,FH)相关作用靶点,构建“药物-疾病”共同靶点Venn图。利用Cytoscape 3.8.2软件,绘制“药物活性成分-靶点-疾病”的网络调控图,借助String 11.5构建蛋白-蛋白相互作用(protein-protein interaction,PPI)网络,获得PPI网络核心基因的邻接节点数目,再运用Cytoscape 3.8.2对PPI网络进行拓扑分析,最终获取核心基因。通过R语言包clusterProfiler进行基因本体(gene ontology,GO)功能注释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(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,KEGG)通路富集分析,预测“桃红四物汤”对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机制。结果 研究预测得到“桃红四物汤”有效成分69个,涉及5 345个作用靶点。确定骨折愈合靶点2 383个,得到共同靶点基因140个,运用PPI分析确定ALB、AKT1、VEGFA、MMP2、MMP9、CASP3、JUN、MYC等是促进骨折愈合的核心靶点。富集分析GO条目2 258项(P <0.05),KEGG信号通路151条(P <0.05),主要富集通路有PI3K-Akt信号通路、AGE-RAGE信号通路、IL-17信号通路等。结论 “桃红四物汤”可通过多靶点、多通路促进骨折愈合,为深入揭示其作用机制提供了研究方向,后续可继续通过体内外实验进一步验证靶点的有效性。
2022年04期 v.50;No.180 53-62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3252K] [下载次数:514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3 ] |[阅读次数:1 ] - 乔宇;袁发浒;卯玉嵘;王昕;胡骏;赵志刚;
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探索“桃红四物汤”的主要活性成分,以及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机制。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与分析平台(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,TCMSP)检索“桃红四物汤”(THSWT)中所有药物对应的活性成分,并筛选出其活性成分所对应的作用靶点。运用GeneCards数据库平台挖掘与骨折愈合(fracture healing,FH)相关作用靶点,构建“药物-疾病”共同靶点Venn图。利用Cytoscape 3.8.2软件,绘制“药物活性成分-靶点-疾病”的网络调控图,借助String 11.5构建蛋白-蛋白相互作用(protein-protein interaction,PPI)网络,获得PPI网络核心基因的邻接节点数目,再运用Cytoscape 3.8.2对PPI网络进行拓扑分析,最终获取核心基因。通过R语言包clusterProfiler进行基因本体(gene ontology,GO)功能注释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(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,KEGG)通路富集分析,预测“桃红四物汤”对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机制。结果 研究预测得到“桃红四物汤”有效成分69个,涉及5 345个作用靶点。确定骨折愈合靶点2 383个,得到共同靶点基因140个,运用PPI分析确定ALB、AKT1、VEGFA、MMP2、MMP9、CASP3、JUN、MYC等是促进骨折愈合的核心靶点。富集分析GO条目2 258项(P <0.05),KEGG信号通路151条(P <0.05),主要富集通路有PI3K-Akt信号通路、AGE-RAGE信号通路、IL-17信号通路等。结论 “桃红四物汤”可通过多靶点、多通路促进骨折愈合,为深入揭示其作用机制提供了研究方向,后续可继续通过体内外实验进一步验证靶点的有效性。
2022年04期 v.50;No.180 53-62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3252K] [下载次数:514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3 ] |[阅读次数:0 ] - 马宽;刘钰晨;李梦芝;朱岭;
目的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(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,IMT)是一种具有浸润、恶化等特点的间叶性肿瘤,好发于肺部。由于IMT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且影像学表现多变,易出现误诊。针对IMT的发病机制、临床表现、诊断、治疗方式以及预后等方面进行讨论,为提高对间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率提供临床经验。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例乳腺癌导管原位癌合并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并对IMT发病机制、临床特点、影像学表现、治疗方法及预后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和总结。结果 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或为发热、咳嗽、咳痰、胸闷等,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,可有血红蛋白浓度降低、血小板增多及沉降率升高。在影像上分为浸润型、肿块型、结节型,尤以肿块型多见,多为单发,呈圆形或类圆形,多发生在肺的表浅部位。病理是IMT诊断的金标准,镜下肿瘤由分化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,呈束状或漩涡状排列,间质内伴有大量浆细胞和/或淋巴细胞浸润;免疫组化可见梭形细胞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和波形蛋白Vimentin,预后较好,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。结论 IM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,诊断依据有胸部X线片、胸部CT和经皮肺穿刺活检等,确诊IMT唯一方法是病理学检查,镜下表现为编织状排列的梭形细胞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,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,预后取决于手术切除的质量和肿瘤的大小。
2022年04期 v.50;No.180 63-69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2550K] [下载次数:77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0 ] - 马宽;刘钰晨;李梦芝;朱岭;
目的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(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,IMT)是一种具有浸润、恶化等特点的间叶性肿瘤,好发于肺部。由于IMT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且影像学表现多变,易出现误诊。针对IMT的发病机制、临床表现、诊断、治疗方式以及预后等方面进行讨论,为提高对间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率提供临床经验。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例乳腺癌导管原位癌合并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并对IMT发病机制、临床特点、影像学表现、治疗方法及预后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和总结。结果 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或为发热、咳嗽、咳痰、胸闷等,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,可有血红蛋白浓度降低、血小板增多及沉降率升高。在影像上分为浸润型、肿块型、结节型,尤以肿块型多见,多为单发,呈圆形或类圆形,多发生在肺的表浅部位。病理是IMT诊断的金标准,镜下肿瘤由分化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,呈束状或漩涡状排列,间质内伴有大量浆细胞和/或淋巴细胞浸润;免疫组化可见梭形细胞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和波形蛋白Vimentin,预后较好,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。结论 IM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,诊断依据有胸部X线片、胸部CT和经皮肺穿刺活检等,确诊IMT唯一方法是病理学检查,镜下表现为编织状排列的梭形细胞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,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,预后取决于手术切除的质量和肿瘤的大小。
2022年04期 v.50;No.180 63-69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2550K] [下载次数:77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0 ] - 李妍;郝新通;张韶英;
目的 探讨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(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,SDAVF)的临床表现、发病机制及影像学特点,提高对该病的认识,降低误诊率。方法 分析收治的1例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诊疗过程,同时结合文献复习。结果 老年男性患者,以排尿困难为首发症状,随后出现下肢的感觉及运动障碍,病情进行性加重,脊髓MRI可见条状长T2信号,脊髓血管造影显示左侧T10节段可见硬脊膜动静脉瘘。结论 SDAVF非常罕见,临床症状不典型,脊髓血管造影是确诊的金标准,该病一经诊断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。
2022年04期 v.50;No.180 70-74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283K] [下载次数:252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0 ] - 李妍;郝新通;张韶英;
目的 探讨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(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,SDAVF)的临床表现、发病机制及影像学特点,提高对该病的认识,降低误诊率。方法 分析收治的1例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诊疗过程,同时结合文献复习。结果 老年男性患者,以排尿困难为首发症状,随后出现下肢的感觉及运动障碍,病情进行性加重,脊髓MRI可见条状长T2信号,脊髓血管造影显示左侧T10节段可见硬脊膜动静脉瘘。结论 SDAVF非常罕见,临床症状不典型,脊髓血管造影是确诊的金标准,该病一经诊断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。
2022年04期 v.50;No.180 70-74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283K] [下载次数:252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1 ]